pexels-photo-3922833.jpeg
一、第一隻刺蝟。
他是個愛講一些五四三、笑起來眼角彎彎的帥氣大男孩,
但上課時憂鬱檢測卻高到爆表,顯示心中頗有無法發洩的壓力,
一天他在課堂上和老師對罵叫囂後,
憤怒地拿剪刀猛刺手臂,濺血後立刻被帶到保健室,
我在保健室,看見他一邊被包紮,一邊拳頭緊握,
脹紅著臉,眼淚也一直掉。
其他老師在旁邊念著:「就算生氣也要用對的方式處理啊......」
我只是專注地看著他,替他擦眼淚,然後輕聲地說:
「怎麼了?你真的好生氣是不是?」
我當下看見的,是一隻幼小、身心受傷的刺蝟。
我帶他回輔導室,他還是不說話,神情迷茫地痛哭,
我只說:「我知道你真的好生氣。」
然後我靜靜陪著他,讓他知道我願意等;
後來他自己逐漸平靜,終於開口:「我不爽她(老師)很久了。」
叮咚,個案願意開口,終於可以開始工作!
自此之後,他開始願意定期晤談,
他知道他很像刺蝟,但我不會怕也不會傷害他,
儘管他還是惹事,他還是惹導師討厭,
我們的「輔導」看似沒有成效,
可是他逐漸知道有個人可以讓他收起刺,平等地談話。
我希望在他的太極黑色那面,我可以是那個溫暖亮點。
/
二、第二隻刺蝟。
「畏縮、陰沉」是導師對他的形容,
他總是在看人時不停打量,是不討喜的邊緣角色,
而且被激怒時,會不顧一切翻桌打人,
媽媽告訴我,他心智年齡很不成熟,「弟弟比他好多了」,
是的,就是這樣家庭/家族中的手足比較,
讓他因此自卑而愛面子。
這天中午師生衝突過後,他氣得不吃飯來找我,
他話很少,和他談話要有耐心。
「餓嗎?要吃飯嗎?」我問。
他搖頭,想了一下,又點頭。
「那你去拿餐具我們去盛飯。」我又說。
他拿了餐具跟在我後頭,我們一起去廚房拿剩飯菜。
我像照顧三歲孩子一樣,幫他裝飯、裝菜,問他夠不夠?
他也只是用搖頭或點頭回答。
最後離開前,他很認真地擠出兩個字:「謝謝!」
我微笑:「不客氣。」
他是個轉學生,對校園並不熟悉,
而且師生衝突後的他很脆弱,若有個人協助,會好過許多。
大人不也如此嗎?
在傷心欲絕時,有人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等你,
身心都會因為這個溫情而好過很多。
所以我不苛求他,他真的只是孩子;
年幼的、內心受傷的刺蝟男孩。
/
養育過幼兒,你會知道孩子的情緒就是容易變動,
不可能永遠可愛,但也不會永遠可惡,
許多國中生其實還是孩子,
身體長大了,但衝動控制沒有跟上去,
很容易在威權體制中產生衝撞,
而我們輔導老師,就是那張溫柔的網,
承接他們不被接納的情緒,
當一個,他們生活中從沒出現過的「穩定的好大人」。
/
諮商就像打籃球,
你必須很常練習,才會投得準,
而且各路投籃技巧都不能偷懶,
才能在上場時有全方位的切換。
我覺得刺蝟小孩是很困難的三分球,
很高興這學期我能穩穩地接住他們的情緒,
貼近、照顧人的情緒,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!
(不過為何有這些耐心,還是得感謝我的三個幼兒吧。)
【歡迎光臨輔導室】我們下次見!
◎這篇故事來自個人2018舊手札,今日重讀有感分享^^
★本文同步發表於同名FB粉專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536251177753034&id=102959584415531
arrow
arrow

    雅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