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參加了一個線上教師性別研習,講師是吳翠松教授,她不年輕,但講話明快很可愛,讓人很想聽她說什麼。
她在講座中向女性拋出一個問題:「妳能接受另一半比妳矮嗎?」引起熱烈討論,大部分的女老師都沒辦法接受,有的女老師靦腆地說:「抱歉我很膚淺。」而大部分女老師說無法接受的原因是「因為我也很矮。」
吳教授說:「在我所有的教學場合,幾乎大家都這麼回答的,妳們也沒有比較膚淺。」
不過教授要我們去思考,婚姻合適度和男性的身高,到底有什麼關係?為什麼我們嚮往選擇高大的男人當伴侶,卻輕易放棄一個矮小但適合你的男人(可能還很帥)?這真的是我們深思熟慮的判斷?還是因為社會文化無形的影響?
教授繼續引導我們思考:「如果女生認為自己太矮,所以必須找一個更高的男性當伴侶,是不是認為矮是不好的?但是,為什麼,矮就是不好呢?」
是啊,身高矮怎麼了?我這個矮子,除了在成長路上受嘲笑外(現在學生還是很愛笑我矮),我真心不認為有什麼不好耶,我開朗樂觀人緣好,受學生歡迎,很有個人魅力的呢!
而選擇有外形優勢的男女,真的能和幸福畫上等號嗎?女性的安全感,必須要對方有那個高度的肩膀才給的起嗎?
我們以為在這個高度文明的時代,自己有絕對選擇伴侶的自由,但平心而論,我們是否仍被某些意識形態框住了?
「當我們期待男性在身高或者在其他方面比我們優秀,那是不是我們下意識地,仍然把我們自己放在一個比男性低下的位置(渴望另一半能比我們厲害)?」
「若是女性一直把自己看得比對方低下而去要求對方作為,那麼『性別平等,永遠不可能真正平等!』」教授的話,一語驚醒夢中人。
長期以來女性追求平等,卻被男性嘲諷「女權自助餐」,不就是因為有那些骨子裡仍認為自己是弱者的台女,助長了性別無法真正平等的風氣嗎?
親愛的女生,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擺脫心裡的自卑?
關於身高擇偶這個問題,其實我沒有太多障礙,矮矮的我,仍然會選擇「可以接受對方比我矮」,因為我認為,在漫漫人生陪伴過程,決定相處品質是否美好,個性遠大於身高外貌。
一個體貼溫柔、在你難過時遞上溫暖的人,不需要長得很高、很好看,對方是否能深刻理解你的難處,才是想讓人繼續跟他維持關係的理由。
和高大卻個性不適合的男人(或外型優而不適合的女人)在一起,有沒有可能,只是一種在意外界眼光的虛榮?
...........
我一直在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,我也期待自己的孩子不會有刻板印象,晚上睡前,我忍不住問了11歲的女兒這個問題:「晴,妳能不能接受未來另一半比妳矮呢?」
她爽快地回答:「可以啊,這樣會顯得我比他還厲害呢,如果比我高,他可以把我抱得更高,也不錯。我覺得對方比我高或比我矮,都沒關係啊!」
這個答案出乎我意料的好,是呀,誰高誰矮有什麼關係呢,兩個人能平等相處很快樂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啊。


◎本文同步發表於同名FB粉專
https://m.facebook.com/story.php?story_fbid=745338026844347&id=102959584415531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雅婷 的頭像
    雅婷

    雅婷老師の教育觀察站

    雅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