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一下,想要創這個部落格,主要是因為我很愛說話,
有小孩之後,更是不缺生活話題,
但身為一個學校教師,
粉專內容除了分享軟性的親子旅遊和活動外,
也包含我認為有意義的教育觀念及個人反思,
希望能和有興趣的朋友們互相交流^^
/
今年我參加一場由繡妙老師所帶領的「發展性轉化戲劇治療」研習,
她帶領我們如何將「戲劇治療」運用在校園諮商。
*戲劇治療是「表達性治療」的一種,
「表達性治療」不同於傳統的言語對話,
而是運用畫畫、舞蹈、戲劇、音樂、園藝、牌卡......等方式,
幫助個案將心中說不出來的痛苦,透過工具或肢體宣洩。
它突破語言限制,
讓治療師得以走入個案心中,一起再試著往前走。
通常會用到「表達性治療」的小孩,
大多是表達困難者,他們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,
或者是創傷過大,例如被忽視、虐待、性侵,
加上小孩先天言語表達能力差,
所以很適合用表達性治療輔導。
/
表達性治療通常都需要「道具」
但繡妙老師教我們的「發展性轉化戲劇」很簡單,
它的治療效果完全不必依賴外物,
只需要──「治療師本身」,頂多加上現場物品,
和孩子工作,就是一個「遊戲」過程,
而這個遊戲如何進行,主要由孩子決定,
其中一個進行方式是觀察孩子的行為、當他的口白幫他「配音」,
例如孩子拿一個玩具把玩,
你可以說:「你拿著一個玩具在玩,好像很開心,
喔它飛起來了~~咻~~往下掉了往下掉了~~碰!」
再怎麼不理人、不想說話的個案,
遇到這麼願意一起玩耍的大人,多半都會笑出來吧!
雖然有「話語權」的是你,但實際主導的是小孩,
慢慢地他可能挑戰更大的動作,測試你願不願意跟上,
只要不過度危險,
治療師會跟著他的節奏,去發展後續的劇情。
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遊戲過程,
在很多孩子的生命經驗中,他並沒有被這樣細緻對待過,
他可能來自於極度權威的家庭,
他從來沒想過可以「控制大人」,
所以一個小時的遊戲,對小孩來說,是一種絕對療癒,
而一次一次的陪伴,也許一兩年後,
小孩心中的傷口,可能會因為長出安全感,
重拾對自己、對別人的信心,逐漸擺脫恐懼。
/
除了當個案的「口白」,
還有一種玩很大的方式是「讓小孩直接控制你」,
規則很簡單,就是和小孩一起演戲,
不用任何道具,所有道具都是想像力,
例如他可以「想像用一把刀殺死你」,
當他決定要殺你,你就假裝被殺、倒地、反擊等等,
繡妙老師說每次玩這個,她都累得半死,
甚至因為自己過度投入動作而摔壞眼鏡、摔傷身體,
所以還是得先劃分界線,告訴孩子過度激烈的動作不可以。
而這個遊戲有個非常棒的效果——
「可以滿足小孩想攻擊別人的慾望」,
通常心中有傷的小孩,除了委屈也有憤怒,
與其讓小孩在班上跟別人打架,
不如教他「如何(在空氣中)安全地玩打架遊戲」,
想像力是翅膀,帶著有情緒的孩子翱翔。
孩子從中學會,原來不用真的受傷也有快感。
/
當老師帶領我們如何體驗進行時,
我跟夥伴玩互毆巴掌的遊戲玩得不亦樂乎,
心中覺得「超好玩的!」,
很像回到小時候,彼此假裝玩打打殺殺的開心,
然後聽見老師跟孩子們的互動故事時,
我心中漾起深深的溫暖,
「父母」和「治療師」最大的差別就是在這裡吧──
父母給不出的包容和陪伴,治療師卻願意給,
建立「好大人」的形象,讓孩子練習發展成熟的心靈。
*有時候,孩子會在遊戲間透露出壓力來源,
如模仿媽媽的權威口吻命令治療師,
或者重現創傷情節......要處理這些情緒很不容易,
諮商,是一門深奧的專業。
/
回到我一開始的標題:親子教養【讓孩子控制你】
在那次研習之後,我發現我其實是個很不錯的「戲劇治療母親」,
我在家本來就很喜歡觀察小孩,然後幫孩子加劇情,
例如看見小楷跑過眼前,
我喊「喔喔喔,有一隻小老鼠跑過去了,他要做什麼呢?」
小楷立刻大笑,又故意跑回來,當然我也樂於配合再加劇情;
從多年前老大、老二還是小孩的時候,
我就很喜歡跟他們討論用什麼小動物稱呼他們,
例如他們一醒來,我抱起來,通常有起床氣,
我會問:「你今天要當毛毛蟲、小刺蝟,還是別的?」
他們本來要哭要哭的臉,常常會因為這個問題而轉移了注意力,
開始幫自己決定今天的生物名稱,
有時還會模仿那個動物的動作下床,
孩子的世界,很容易充滿想像力(甚至整個都是想像力吧),
在小楷身上,我看見更是如此,
當他決定好他是什麼小動物時,他也會幫我加入他想像的世界裡,
「我是小老虎,妳是小老虎媽媽,姊姊是小老虎姊姊........」
全家都念過一遍,他才心滿意足。
現在他已經四歲了,仍然是靠想像力過活的可愛年紀。
/
不過不只遊戲,小孩隨時都想控制我們,
叫我們幹嘛、不要我們幹嘛,連出門也有意見,
這時候,當父母滿不喜歡被小孩控制的,
我覺得「提出界線」絕對有必要,父母不須完全退讓,
(而如何討論、決定界線,又是另一個可以長篇大論的議題)
但是只要心力許可,「主動邀請讓孩子控制你」是個很棒的陪伴方式,
例如我今天看小楷用積木作了一個大車子,
我主動趴在地上當橋,讓他用車子在我背上行走,
之後我索性邀請他爬上我的背,請他假裝投錢後,
我搖頭晃腦、口中念著「喀拉喀拉」地動起來並往前爬走,假裝自己是投幣電動馬,
他在背上隨著我間歇性的晃動,笑得樂呵呵,
只要你願意提出想像力的遊戲,小孩幾乎不會拒絕的。
跟大家分享這個由戲劇治療引發的「想像力陪伴遊戲」,
希望大家能夠思考如何將這個概念用在親子身上,
幫助家庭氣氛更快樂,而且,讓孩子學習保持創意^^
◎最後補充想像力的重要:
今天下午小楷吵著還要看第二次的「佩佩豬」影片,我嚴明拒絕,
他後來去拿手機架,煞有其事地擺在眼前,
假裝演了一些劇情後,跑過來跟我說:「我剛剛看完佩佩豬了!假裝的啦!」
看他一臉的笑意,我突然很佩服他;
想像力可以解決好多問題,
這是我從孩子身上得到的深刻學習。
*也許未來他長大的某天,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關,
他的創意和幽默感會從潛意識跑出來,
一個彈性轉念,人生又得以轉彎繼續下去。
圖片說明:
佩佩去參觀博物館的時候,看見古代英國女皇飾品,
於是開始想像自己是女皇,爸爸也從善如流,對佩佩哈腰說聲:「是的女皇陛下!」
這個想像力互動好可愛,有時親子之間權力對換一下又何妨呢?
留言列表